语学院求学期间最后一张和同学们的合影,珍贵而又怀念。韩宣网名誉记者杨诗薇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
杨诗薇 来自
中国
5月20日,韩国迎来了“世界人日”,这一天旨在促进韩国人与外国人的交流,推动多元文化的深入融合。对于像我们这样在韩国生活或学习的外国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展示自我、表达心声的重要机会。作为曾经在语学院学习韩语,现在在韩国读大学的留学生,我深有体会。
初到韩国时,我对韩语和韩国文化充满好奇。怀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忐忑,我踏入了语学院的大门。尽管在国内已经断断续续学习了很长时间的韩语,但刚到韩国时,我的口语表达仍然显得生涩。在陌生的环境中,出于内向,我常常不敢主动与人交流。记得刚开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时,我心里总是有些不安,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够清晰,害怕在别人眼里永远只是一个“外来者”。这种不安感时常环绕在我的心头,比如在便利店买东西时,我不得不依靠翻译软件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语学院的课堂上,聚集着来自泰国、日本、越南等地各个国家的学生,语言不通的问题并没有让我们疏远,反而让我们更加用心去沟通。我们用微笑和耐心弥补语言的不足,在共同的困境中相互鼓励,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们通过肢体语言、简单的单词和手势,渐渐建立了一种不以语言为界限的友谊。
在这段时间里,我还结识了一个特别的朋友——来自意大利的姐姐,她不仅会说流利的意大利语和英语,还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虽然我的英语口语不太好,但她会尝试用中文和我沟通交流,让我感受到了跨文化友谊的温暖。她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并且一直努力学习韩语和日语,展现出对不同文化的浓厚兴趣。我们聊了很多,也分享了很多各自的文化和生活,尽管语言不同,但心灵上的共鸣让我们的友谊迅速升温。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保持着联系,经常通过社交网络分享彼此的近况,也在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她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充满兴趣,而我也越来越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是多么美妙,能让彼此更加丰富和包容。
我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的情景。当时,我们通过绘画,描绘了各自国家与韩国之间的文化联系与深厚友谊,一张张作品被妥善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这些作品既有我们国家的传统元素,又兼具韩国文化的鲜明特点。看到这些作品时,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在这里,我不仅仅是一个外国人,更是这个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员。我为自己能在这个融合的环境中生活而感到自豪,并因此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文化活动,它代表了我们对彼此文化的尊重与认同,也代表了社会朝包容并存的方向迈出的小小一步。
同样是在语学院学习期间,我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穿上了传统的韩服,一起漫步于景福宫金光闪耀的屋顶与朱红色的围墙之间。即便我们韩语表达尚不流利,许多语句也显得生涩,语法也经常出错,但是我们的笑容胜过一切,真挚而温暖。每一帧照片不仅定格了我们的身影,更见证了我们在异乡逐渐适应、成长的过程。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隔阂并非文化交流的绊脚石,心灵间的沟通才是维系彼此的桥梁。在这片充满多元文化的土地上,我们由“他者”变成了“我们”,这份温暖的转变,让我们在异国他乡,也生出了一种神奇的归属感。
除了课堂学习和校内活动,我还参与了几次中韩交流项目。在这些活动中,我认识了许多韩国朋友,我们一起学习彼此的语言,分享各自的生活,也谈论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远方”的憧憬。尽管最初会因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而感到尴尬,但我们总能在欢声笑语和相互理解中逐渐靠近,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这些经历虽然没有发生在“世界人日”当天,但它们却让我在日常的留学生活中,深刻体会到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意义:一个真正包容的社会,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庆祝,更是在生活的点滴中,让“外来者”感受到尊重、被接纳,最终融入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对一切都感到陌生的旁观者。我可以努力去敢于用韩语表达自己的想法,结交朋友,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文化。我看到了过去的那个小心翼翼的自己,也看到了今天这个逐渐融入、更加自信的我。也许这正是“世界人日”真正的意义——在多元的相遇与理解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改变,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温柔而辽阔。
* 本文由韩宣网名誉记者撰写。韩宣网名誉记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与韩宣网一同分享对韩国的关注与热情。
xuaiy@korea.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