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6.11.30

用其他语言查看这篇文章
记录韩国三国时代历史的《三国史记》中,记载着百济拥有“简而不陋,华而不奢”的文化。

百济,东北亚文化交流的中心,此次特别展向人们展示百济后期繁荣发展的“简而不陋,华而不奢”的文化。29日,“世界遗产——百济”特别展在首尔龙山区国立中央博物馆开幕。

百济时代初期的汉城百济(公元前18~475),到之后的熊津期(475~538)与泗沘期(538~660),从代表这些时期的“都城”、“寺庙”、“陵墓”中出土的1720件文物将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Baekje_Special_Exhibition_Museum_01.jpg

全罗北道益山弥勒寺遗址出土的金制舍利内壶(右)和金铜制舍利外壶(中间)。其中发现了数千颗琉璃珠,据推测其功能应为保护舍利容器和舍利。同时出土的还有写于薄金片之上的金制舍利奉迎记,记录了百济王后的女儿于639年建造伽蓝,祈求国王与王室安宁的内容,共193字。



“都城”展区展出从城郭、工房、洗手间、厨房出土的文物,能够了解到当时房屋的构造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忠清南道扶余官北里遗址发现的长达40m的导水管,证明着百济城市规划的水平之高。据专家推测,官北里一带是百济最后的都城“泗沘”的王宫遗址。导水管用房顶的瓦片组建,百济人利用导水管,贮存从山上流下来的水,而后用作生活用水。

百济都城的象征是“莲花纹瓦当”。佛教进入百济后莲花成了重要的图案。王宫等既特别,地位又高的建筑房顶边缘,使用的就是莲花纹瓦当。从汉城(首尔)迁都至熊津(忠清南道公州)的百济熊津期流行莲花纹瓦当,特别展中共展出30多件,可在比较中鉴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首次公开了2011年在忠清南道公州公山城城中村出土的漆面铠甲。铠甲上留有“贞观十九年”的红色字样。“贞观”乃唐太宗年号,贞观十九年即645年,而在15年后,百济走向了灭亡。当时,百济的末代王义慈王派遣使臣前往唐,保持着与唐的交流。

Baekje_Special_Exhibition_Museum_02.jpg

用瓦片制作的40m长的导水管(百济6世纪至7世纪),百济人利用导水管,贮存从山上流下来的水,用作生活用水。



Baekje_Special_Exhibition_Museum_03.jpg

2011年在忠清南道公州公山城城中村出土的漆面铠甲上留有“贞观十九年”的红色字样。贞观十九年即645年,是百济灭亡的15年前,此铠甲应为当时所造。



百济被称为佛教文化之花。“寺庙”展区展出的正是百济繁荣的佛教文化。还展出了代表百济后期佛教文化的,忠清南道扶余郡窥岩面王兴寺、全罗北道益山弥勒寺和王宫里等遗址的舍利函。

其中,百济最大寺庙弥勒寺石塔出土的舍利函最引人注目。装有舍利的最里层容器为琉璃瓶,之后将琉璃瓶封印在小型金制内壶中,再封印在金铜外壶,呈现出三重结构。出土时,里面还有金珠等金属类和青、绿、紫色的琉璃球,以及被认为是香料的有机物等。

讲解员说明道:“如弥勒寺舍利函,在舍利函中装有珠子的方式不同于中国,具有百济独有的特征,并对7世纪初期至8世纪初期的日本舍利盛放也起到了影响。”与此同时,还展出了王兴寺遗址出土的历史约1400年的百济装饰瓦“鸱尾”。被认为是寺庙僧侣居住的东侧僧房遗址南北两端,各发现了一个鸱尾,经过复原后进行了展出。

Baekje_Special_Exhibition_Museum_04.jpg

“世界遗产——百济”特别展中展出的忠清南道扶余王兴寺遗址出土的百济时代装饰瓦“鸱尾”。



Baekje_Special_Exhibition_Museum_05.jpg

在忠清南道扶余郡窥岩面王兴寺遗址出土的舍利函,约制作于百济时代577年。



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李荣勋说道:“为纪念去年7月百济历史遗址区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特别准备了此次展览。我们不断思考应如何展现百济在东亚开展的国际交流,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独特文化。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广泛宣传百济历史遗址。”

Baekje_Special_Exhibition_Museum_06.jpg

29日,“世界遗产——百济”特别展在国立中央博物馆开幕,人们在观看百济文物。



475年,百济不敌高句丽,从汉城迁都熊津,并留下了8个遗址。这就是韩国第12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百济历史遗址区。公州的公山城、宋山里古坟群;扶余官北里遗址、扶苏山城、定林寺、陵山里古坟群、罗城;益山王宫里遗址和弥勒寺遗址等,是百济熊津期和泗沘(扶余)期的代表遗产。

“世界遗产——百济”特别展将持续至2017年1月30日,可免费前往参观。

孙智爱 Korea.net 记者
照片:全汉 Korea.net 记者、国立中央博物馆
翻译:金天香
jiae5853@korea.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