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象过去大多只是针对青少年与专家,为年长人的教育活动很少。我们博物馆正在规划引领健康生活的韩方、健康饮食等,为年长人开设的教育与以老年人文化为主题的老年人特别展等。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囊括更大范围的人群。这大概也会成为了解老年人想法与智慧的展览。
新石器时代的石刀、青铜器时代的石镞、现代韩国人的餐具、花斗牌、牛仔裤……
这些都是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的馆藏藏品,在博物馆网站就可以轻松地查找到。
去年11月,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将99%的馆藏藏品约6万8千余件的资料全部向大众公开。最近又收到了来自谷歌美术项目(Fine Arts Program)的资料活用合作(MOU) 提议。国立民俗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家大规模公开藏品的博物馆,其中蕴含着国立民俗博物馆馆长千镇基的信念。千馆强调说:“博物馆拼搜藏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应该开放所有资料为用户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检索,并允许商业使用。”
千馆长的信念不仅只在于博物馆信息化,在博物馆展览与用途上也可以找寻到。Korea.net聆听了千镇基馆长对于博物馆未来方向、民俗、文化、历史的想法。

国立民俗博物馆馆长千镇基强调,博物馆应该成为大家都可以来玩的轻松的空间,展览不应该是用大脑,而应用心来感受。
-从琐碎的日常生活到国家建交,展览的范围变得更广,已经超出了以往的民俗概念,这是何种背景下形成的?
除了现在进行中的“饭桌之交”展、“牛仔裤”展,预计明后年会进行“垃圾”展。出现这些展览的原因是因为“民俗”的范围更广了。而且,我们国立民俗博物馆认为至少3年一次要向世人发出一些强烈的讯息。
牛仔裤展是在读到英国一位人类学者写的有关牛仔裤的报告中获得的灵感。之后去参观里维斯博物馆以及研究韩国服饰BANGBANG等公司的历史,进行了为期3年的调查。认为牛仔裤性感而捐赠的一位80岁美国老人的想法与生活,一条卖到高达500万韩元的日本高端牛仔裤等,可以看出对“牛仔裤”大家都有共鸣,但各文化圈却又有着不同的理解。“饭桌之交”展是包括空间、影像、音响等多个领域的博物馆管理员、制作人等参与其中,提出建议尝试了全新的360度旋转影像的方式进行了展览。

介绍韩日两国饮食文化的饭桌之交展可以现场品尝美食,展览将持续到2月29日。照片是7日参观展览的游客。
-文化生产者在增加但相对感觉缺乏消费者,介绍下原因与应对方案。
正如我们不了解博物馆的使用方式,只是单纯地到博物馆学习一样,与文化生产者生产的总量相比,人们不是很了解文化的使用方式,这大概就是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吧。文化生产者在生产前应该最大限度的考虑消费者的立场。
以猴展为例,看着母猴抱着猴宝宝的青瓷母子猿型砚滴不只是想到“青瓷、母子猿、砚滴”而应该看到这个砚滴后哭出声来。失去孩子的父母或者失去父母的人观看藏品,哭过后会感到安慰。要想成为这样的地方,首先博物馆应该成为一个能让人放松的地方。来博物馆的目的不应只单纯地局限在学习,也应该为了吃为了玩而来。我希望透过博物馆,人们看待历史与文化的观点与看待博物馆的视角都能有所改变。
-2010年起,国立民俗博物馆开始了介绍越南、蒙古、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韩国、中国文化的多文化摇篮事业,在研究他国文化的事业中要是有所追求的话,那是什么?
文化应当是双向交流的,不仅要宣传我们的文化还要拓宽对其他文化的理解,考虑人类应该如何共同生存,思考人类如何能够和谐地共存与共荣。为了达到这一点,文化层面的接近是基本方法之一。在这个基础上为了祖国、民族、人类的共存,国立民俗博物馆能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多文化摇篮事业,旨在分享其他文化、拓宽理解。
看待多文化的视角应有所改变,不能只从韩国观点看待也应从对方的观点看待并改变我们的想法。不应只一味要求越南儿媳妇必须遵守韩国文化,而是所有家庭成员一点点理解并分享越南的文化与语言,这样的话儿媳妇与整个家族都会感到幸福。
韩中日3国都使用筷子但形状与材料都不一样,这就是因为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不应以奇怪的眼光看待这些不同,而应努力理解。通过文化理解增进人类之间的爱,我们进行着这类事业与文化的比较展。

千镇基馆长说,从一味地宣传韩国的文化应该转向拓宽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才能对人类共存与共荣作出贡献。介绍各国民俗文化物品的千馆长。
-看着一些国立民俗博物馆藏品时会看到一些让人产生“这也能成为藏品吗?”这样疑问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在变化如此之快的现代社会,为未来判断有无搜藏价值的判断标准应该放着眼于何处?
我们生活在大量生产与消费的时代。大型超市卖的物品种类大概在3万~4万种。在这其中,选购的都是与分享的空间、人物、物品结合时具有意义的。为搜集我们这个时代的展品,博物馆会一一确定一家有多少家具。通过调查,一年会修订3次 “家具”册 。就像藏品卡一样,调查物件的件数、种类、位置等,都以拍照的方式记录,在这过程中也接受捐赠。这样以后就可以复原成原来的样子。诸如此类进入到文化状况的藏品即有使用者、使用时期、使用场所的数据就有搜藏价值。就算现在没有意义但十年后会具有意义的。
我们现在要考虑怎样记录、搜集和未来怎样恢复原样的问题。这和现在用一堆贝壳来推论我们祖先过去的生活文化一样。不这么记录的话,千年后考古学家在垃圾场看到泡面袋子后说不定会推论说:“我们的祖先过去是以泡面味主食的。”
-您在安东典型的儒教文化圈中成长,应该存在只有在大家族中才能体会到的特别的感情,幼年时期在大家族中有过什么样的特别的瞬间才成就了今天的您?
就一个词,自由。我并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也不是“出身名门”,但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确实是因为在“安东”这个文化背景中成长。可能正是因为在安东长大所以看待传统文化的视角才会与别人不同吧。我个人对自己的文化土壤是安东这一点很自豪。再加上民俗学问的学习,才有了今天的我。
民俗学的现场就是学问,在现场只有找上了年纪的老人谈话才能获得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学到了怎样与长辈对话的方法,这点对我也起到了帮助。在讲究名牌大学、人气学科等重视学历的时代,作为并不这样的一员,能对一些人起到激励作用,我想这就是我的作用。

千馆长强调对他人的照顾、谦逊的态度等儒家价值是今天我们所有人都该共享的。
-感觉如今的韩国社会离儒家文化越来越远,甚至有些人看待儒家文化的视线不太友善。尽管如此,我们还应继承并与世界分享的儒家价值是?
我感觉我们对于儒家思想过度批判与贬低。过去一个村子里要有人饿死,大家就会认为那个村子不适合人生活,这是来自儒家利他的思考方式。儒教思想不应被贬低,它是可以成为培养世界领导人的方式。这在儒生文化修炼院院长金炳日写的“像儒生一样,像退溪(李滉的号)一样”中可以很好的了解到。这本书以儒教儒生精神为例,例举了世界银行行长金墉。金墉行长原本是名医生,学习过人类学,母亲是研究朝鲜王朝时期儒家学者退溪李滉的学者。凭着一身医术想要贡献人类的他,当过大学校长,现在在世界银行行长的位置上实践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儒教对人类的奉献与博爱、利他主义、崇敬、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大的慎独都是需要我们分享的。
-社会强调人文学的重要性,但同学们毕业后要考虑就业,所以有回避人文学学习的情况,作为学者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人文学不应以职业学问来对待,而要学习人生的人文学。几年前准备“宗家特别展”时,对宗家为何被周围人所尊敬,能够延续数百年传统的秘诀是什么进行了研究。意为“饿肚子的人谁都可以开柜取米”的“他人能解”,将装有大米的粮柜奉献给大家的求礼文化柳氏、安东金氏、庆州崔氏等被人所尊敬的宗家共同点就是,不是我自己独活,而是与大家共存。
虽然人文学可能不会带来收入,但在人生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是没有一起活下去的粮柜,宗家大概也早就被周围的人排斥而逐渐消亡。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每当有历史、政治危机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主动守护了宗家。宗家得以源远流长维持下去的理由就是他们走的是对人关怀的人本主义道路,拥有共同生存下去的家训。应该向生活方式、像样的活下去的方向诉说人文学,并治愈人生。像如今的人文学课堂里一样只以大脑来接受人文学是不可取的。
-国立民俗博物馆开设了以儿童、青少年、成人、外国人、不同年龄层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如此致力于教育活动的原因是什么,还有未来教育活动的规划方向是?
用大脑学到的知识,与用心、亲身体验学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学校里学的都是用大脑学的知识。与此不同,博物馆的教育是直接观察藏品、制作、亲身体验的知识。博物馆教育是在现场基于体验,有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因此与学校相比有着不一样的长处。发挥这样的长处,用心、用身体去体验,并能长久收藏的方式来规划的话应该会不错。
教育对象过去大多只是针对青少年与专家,为年长人的教育活动很少。我们博物馆正在规划引领健康生活的韩方、健康饮食等,为年长人开设的教育与以老年人文化为主题的老年人特别展等。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囊括更大范围的人群。这大概也会成为了解老年人想法与智慧的展览。
-以后想要做的展览主题有?
垃圾展和以白糖为主题的展览,还想做有关气味的展览。白糖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去年参加国际研讨会时,听到发表垃圾展的法国国立民俗美术馆管理人员的建议后,从中得到了进行垃圾展的灵感。我向进行发表演说的人提议在法国进行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垃圾展,同时在韩国进行以韩国为中心的垃圾展。现在相关学术研讨会还在推进中,预计展览会在2017年夏天或之后举办。以前啊,什么都是贵重的,所以没什么可丢弃的。衣服破了就与其他的接起来缝成一块布,一把扫帚也不会随意丢弃。但今天的我们有太多垃圾了。垃圾艺术、靠垃圾糊口的人、每人一天丢弃垃圾的量、垃圾分类、环境与地球的未来问题等,也可以在展览中体现。
有关气味的展览的话,香奈儿NO.5等,国外著名时尚公司也通过香水来最终完成时尚,但不知道为什么在韩国只有祭祀时烧的香。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突兀,但您认为人们要到博物馆的理由是?
只是抱着来玩的想法来博物馆就可以,不抱有要积累特别的经验的期待也好,自己想来时来就行。来博物馆的人大概分为三种,来博物馆学习的人、吃东西的人、玩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来博物馆学习的,但只是单纯地想要获得知识而来博物馆的话可能就没意思了。给来博物馆吃和玩的人提供全国著名面包店人气面包等,要是可以在博物馆享用,成为“美味的博物馆”的话应该会有更多的人来到博物馆。
以国立民俗博物馆为准,2014年到博物馆观展的人约为350万名(其中65%是外国人),网上博物馆有约250万名访问者。通过“走向你的博物馆”活动一年有30万名的访问者。未来,将研究计划以更多想样的方式走向更多的人。
-您说博物馆是一面“镜子”。听起来有一种历史的镜子、观察自己的镜子的意味。在您看来,通过博物馆这面镜子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避免再犯同样的历史错误。正如用镜子可以看到前后左右各面一样,在博物馆可以多角度的观察过去。正如透过镜子看到自己的样子一样,也可以透过博物馆看到我所未知的过去与未来。
博物馆基本以展品为基础来展示传统文化。但必须摆脱过去诉说现在与未来,诉说人类的故事。历史与文化不是为了回首过去,而是为了展望未来的。
文字:KOREA.NET记者 尹绍祯
照片: KOREA.NET记者 全汉
arete@korea.kr

7日,春节前夕参观国立民俗博物馆的人们在博物馆前玩翻板子游戏。

国立民俗博物馆前的农乐表演。

国立民俗博物馆前重现了解放后曾穿梭于首尔中心的电车与过去村庄的样子。

国立民俗博物馆前迎接博物馆游客的长丞与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