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25.08.18

用其他语言查看这篇文章
Kang Banghwa profile1

韩国文学翻译院教授姜芳华

      八月的第一周,我赴大阪出差。此行的目的,是以评审委员的身份出席由大阪韩国文化院自去年起举办的“韩国文学翻译大赛”颁奖典礼。近年来,韩国文学在日本也备受瞩目。继“K-POP”之后,“K-文学”一词也在多家媒体上频频出现。因韩国歌曲、歌手、电影或电视剧而开始学习韩语的日本人数显著增加。凡是对语言产生兴趣的人,总是想进一步了解那个国家的文化。而这种热情,进一步延伸至翻译。与去年一样,今年也有无数人踊跃投稿,他们的努力与泪水最终化作荣誉的果实。

      在评审点评时,我大体上是这样说的:即使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世界里,我们依然能在文学中找到人类的共同点,从而得到慰藉。然而翻译或许不是在寻找共同点,而是发现差异,并帮助对方理解。

      韩语和日语因同样使用汉字、语序相似、存在敬语体系等,一直被认为是有诸多共同点的语言。但语言上的相似,是否意味着方方面面都相似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国人在关系与情境下的语气与姿态、情感表达的方式与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以韩国迷们常常好奇的现象为例:韩国人为什么泡进滚烫的浴池却说“凉快”?直呼对方全名时怀着怎样的心情?为何称呼妻子为“wife”?就我个人而言,感受最明显的差异是吵架时的语气。韩国人平时用敬语,但一旦激动,往往骤然切换成半语;而日本人平时用的是随便的口气,可一旦争执,却会突然用起敬语,语调冷冽。

      今年适逢韩日邦交正常化60周年,两国各地正在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六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也因受邀出席由外交部主办的专家讲座,而以极其个人化的视角,重新思索这一问题。

      我自幼成长在一个书籍较多的环境中。父亲爱书,因此孩子房间的书架上,不仅有儿童读物,还有日本文学以及译成日文的世界文学作品。我因此自然而然地开始阅读译作,从书中发现那些在身边难以见到的陌生名字、文化、场景与发展。有一次,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书名叫《那片天空也有悲伤》(日文标题是《ユンボギの日記》)。那应当是儿童版的吧。我随意翻开,渐渐读下去,却被一种从未在其他译作里体验过的奇异感受所笼罩。那感觉可以说是一种迫切想要否认的心情:这就是“我们”吗?不可能,绝不可能。

      书里描绘的是战争的创伤、极端的贫困,以及在与家人离散后仍然坚强生活的主人公。当时我不过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虽然已经知道自己是韩国人,却一句韩语也不会说。所谓“韩国”这个国家,对我而言,仅仅是一年一次与家人探亲时才会踏足的地方。那一刻,我脑海中浮现的“我们”,究竟是作为“人类”的“我们”?作为“韩国人”的“我们”?还是作为第三代在日韩裔的“我们”?

      或许正是从那一刻起,我开始与“韩国”保持距离。那本书的内容对年幼的我来说过于残酷,我可能是借由移开视线,远离韩国,而想要停留在安稳的世界中。然而,随着成长,我逐渐明白:世上没有人能永远生活在安稳的世界里。大学毕业后,我因语言留学的契机而来到韩国。起初,我以为只要学习语言就满足了。可是随着学习深入,我渴望阅读韩国小说;读着小说,我又愈发想要认识活生生的韩国人。我们明明使用相同的词语进行对话,但由于成长的国度与文化不同,我总想探究:我是否真的与对方在同样的心境下使用这个词?

      如今,我的身份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而是“第三代在日韩裔”。这三种身份,有些地方相似,有些地方相像,但也有很多地方迥异。回顾我的人生,或许正是因为“看似相似,却又大相径庭”的惊讶,以及由此产生的好奇心,才一步步引领我走到今天。对我来说,文学翻译既是帮助读者理解的工作,也是逐步解答自己疑问的过程。

      在人生的奔忙中,不知不觉世界已然改变。正如工作时偶然抬头,才发现天色已近黄昏一般。如今,韩国的广播里连续播放日本歌曲,日本开设学习韩国化妆术的教室。与我当年因差异而筑墙、拉开距离不同,如今我每天都能见到那些一有疑问就立刻询问、并努力理解的勇敢之人,这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我认为,翻译家是游走于现实与作品世界之间、与作家一同做梦的人。若能对陌生与新奇保持好奇,愿意学习、接受,并逐渐将其视为自然之事,那么我们便能真正理解彼此,并共同憧憬未来。


      姜芳华自2016年起,在韩国文学翻译院翻译学院担任日语课程的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