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缘中韩·书间画语——韩中民画特展》现场。图片来源:驻上海韩国文化院
韩宣网名誉记者
许彦琳 来自
中国
民间绘画,作为一种扎根于民众生活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始终承载着人类对吉祥、富饶的朴素祈愿与对生活的温情注视。
9月19日至11月22日,驻上海韩国文化院举办的2025年韩国·2026年中国APEC会议纪念特展《艺缘中韩·书间画语——韩中民画特展》,正是以这一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为媒介,通过13幅民画交流作品、18幅韩国绢本材质民画作品及再生纸打造的风铃作品,以2025年韩国、2026年中国将相继举办APEC会议为契机,搭建起了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平台。不仅展现了韩中两国民画艺术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也让我们看到当代艺术家是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让传统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艺缘中韩·书间画语——韩中民画特展》开幕演出——舍廊房韩国传统音乐会。图片来源:驻上海韩国文化院
特展以一场“舍廊房韩国传统音乐会”开幕,传统音乐与民画同属“庶民的艺术”,当伽倻琴弦与大笒声线在展厅中交织,与展厅内的艺术作品形成独特的视听共鸣,韵律中的意象在艺术与图书的空间中具象化。
展览现场,韩国艺术家郑必连的绢本民画作品《器物的语言》以分离式布局再现古代朝鲜书斋雅趣,用明艳的色彩重新诠释传统册架上的象征性物件。空中高悬着的《怀抱子音》更显温情,艺术家李英美通过在韩国传统的包袱布上绣出韩文子音、母音的形式,诗意将韩文字母视为“情感与记忆碎片”。这与中国艺术家乔麦的作品《美人读书》中“书籍象征精神富足”的意象,以及包括《寿山平安房》《青色书架》《月光书香》等多幅册架图中呈现出的文人雅致,在展览空间中共同诉说着民画作为“生活诗学”的本质。
左图为亲临现场进行讲解的中国艺术家包理佳,右图为其作品《灯笼》。图片来源:驻上海韩国文化院
如果说以前只能用纸笔、织物之类的载体记录生活,是出于时代的物质条件限制,那么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随手一拍就能记录生活的当下,依然坚持用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去描绘自己所见所感的周围,就是一种坚守和传承了。中国青年艺术家包理佳的作品《灯笼》就是这样一种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在这幅作品中,她用一个代表性物件——灯笼,承载了印象里中国的春节场景:坐高铁回家、吃年夜饭、打麻将、外卖骑手送餐等等。虽然民画艺术诞生于古代,历经岁月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一直不变的,是民画背后人们对于丰盈生活的向往,和对于文化记忆的守望。
当潮流玩具、机器装置、都市建筑的身影出现在册架图中,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碰撞在这次展览中构成了最具张力的视觉对话。令我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日月仙游》,这是对韩国传统宫廷绘画《日月五峰图》进行现代重新诠释的作品。在这次展览中,它们同台登场所形成的“新老对话”,让观众更加直观感受到不同时代在艺术审美与表达上的差异,以及当代艺术在创新探索上的无限可能性。无论是跨国界,还是跨时代,艺术都具有交流与融合的强大力量。
展览现场的册架图作品。韩宣网名誉记者许彦琳 摄
这场融合视觉艺术与文化叙事的展览,不仅呈现了韩中两国民间绘画艺术的悠久传统与文化价值,也反映出两国人民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境界。在APEC的时代语境中,为推动未来韩中两国民间更深、更广的文化艺术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本文由韩宣网名誉记者撰写。韩宣网名誉记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与韩宣网一同分享对韩国的关注与热情。
xuaiy@korea.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