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记者团

2024.11.12

用其他语言查看这篇文章
  • 한국어
  • English
  • 日本語
  • 中文
  • العربية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 Pусский
  • Tiếng Việt
  • Indonesian
展览《等待酿成味道的盛宴,酱》中展出的韩式辣椒酱和制酱瓮器。韩宣网名誉记者徐傲 摄

展览《等待酿成味道的盛宴,酱》中展出的韩式辣椒酱和制酱瓮器。韩宣网名誉记者徐傲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徐傲 来自中国

       大酱汤、清麴酱都是在韩剧中经常可以听到看到的美食,而他们都离不开韩国传统饮食中的一大重要元素“酱”。这种通过豆类发酵得到的食物因其简单的做法成为韩国日常饮食的代表。

       10月2日起,农林畜产食品部同韩食振兴院在首尔市钟路区的韩食文化空间举行《等待酿成味道的盛宴,酱》。我通过该展览,了解到了有关“韩国制酱文化”的故事。

       韩食“酱”的根源

       韩国人餐桌上的酱如果追溯到原材料其实并不复杂,制酱最基本的材料主要有三种。大豆为营养的来源,盐作为味道的来源,水将上述两种材料混合。如此来看酱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材料简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韩国制酱时使用的三种基本原料:大豆、盐和水。韩宣网名誉记者徐傲 摄

韩国制酱时使用的三种基本原料:大豆、盐和水。韩宣网名誉记者徐傲 摄



       餐桌上的“酱”

       而酱能够得到广泛使用,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用途广泛。除了开篇提到的大酱汤、清麴酱,展览的第二章节还向我们展示了酱可以制作的更多品种韩食。例如炒年糕、酱辛奇、炖排骨等,这些美食都与酱密不可分。

韩国人的传统一餐,离不开最基本的酱和辛奇。韩宣网名誉记者徐傲 摄

韩国人的传统一餐,离不开最基本的酱和辛奇。韩宣网名誉记者徐傲 摄



       “瓮”中奥秘

       只有原料是不够的,制酱的另一个关键则在于“瓮器”,也就是大家在韩国乡村经常看见的酱缸。瓮器选择性地透过氧气并阻挡水分的渗入,在瓮器中米曲菌、枯草菌、乳酸菌等充分发酵,最终在炉灶上烧制就得到了我们在餐桌上食用的酱。值得注意的是,制酱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各地气候,瓮器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一点令我一个对韩国地理感兴趣的人大开眼界,原本认为长相差不多的瓮器竟然是一个道一个样。

11月8日下午,在展出的不同地区制酱瓮器前,现场解说员正与参观者互动。韩宣网名誉记者徐傲 摄

11月8日下午,在展出的不同地区制酱瓮器前,现场解说员正与参观者互动。韩宣网名誉记者徐傲 摄



       在结束参观之前,我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动手制作了一瓶符合自己口味的拌饭酱。未来一周我的餐桌上也注定少不了它了。

       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属评估机构对韩国制酱文化给出了“建议入选”的评级。这意味着“韩国制酱文化”在12月进行的第19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入遗几为定局,有望成为韩国的第23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本文由韩宣网名誉记者撰写。韩宣网名誉记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与韩宣网一同分享对韩国的关注与热情。

       xuaiy@korea.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