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记者团

2023.10.04

用其他语言查看这篇文章
  • 한국어
  • English
  • 日本語
  • 中文
  • العربية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 Pусский
  • Tiếng Việt
  • Indonesian
图为布克国际文学奖作品《素食者》韩文版与英文版书本封面照。图片来源:创作与评论(Changbi Publishers)官方脸书

图为布克国际文学奖作品《素食者》韩文版与英文版书本封面照。图片来源:创作与评论(Changbi Publishers)官方脸书


       韩宣网名誉记者黄小桐 来自中国

       《素食者》的书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瞧瞧你的样子,你现在不吃肉,这世界上的人们就会吃掉你。

       《素食者》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英惠的女人,她原本完美地扮演着平凡妻子的角色。然而,在一场噩梦之后,英惠开始拒绝吃肉,也拒绝为家人准备荤菜。慢慢地,她开始拒绝自己作为“人类”的身份,把自己当成一棵树,只需要阳光和水,谢绝任何食物和交流。墨绿和暗黑晕染开来的背景中,抽象的线条似乎想要挽住树的边界。挣扎扭曲的树影中,身穿白裙的女子安静地坐着,仿佛世间的一切喧闹再与她无关。这一场面,也唤醒了我对这本书的一个巨大问号:世间植物千千万,为什么偏偏是一棵树?

图为《素食者》作者——韩江。图片来源:创作与评论(Changbi Publishers)官方脸书

图为《素食者》作者——韩江。图片来源:创作与评论(Changbi Publishers)官方脸书



       作者韩江在颁奖礼上有这样一段致辞,“我在写作时,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希望《素食者》可以回答我的这些疑问。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

       恰巧作者韩江提出的这三个问句,便可与故事的三个部分“素食者、胎记、树火”相匹配。下面,我将通过这三个关键词来解读这本《素食者》。

       素食者

       隐喻夸张是《素食者》最大的特点。在“素食者”伊始,作者就用荒诞怪异的情景道明英惠变化的原因。梦里鲜血淋漓的场面使得英惠成为了抗拒吃肉的“怪类”。她“逆流而上”,挣扎着逃出那片黑暗之地,拼了命地闯入明亮得不属于她的领地。这便是英惠心中那片隐秘的角落,被生活的种种暴力无声地侵蚀着,本是一袭白衣的她,却日积月累染上了一身血红色。

       在父权社会中,仿佛弱者就该承受来自强者的暴力,“异常者”就该受到所谓“正常人”的唾弃。幼年时父亲的家暴、中年时丈夫的冷暴力、身边人不问缘由的劝阻......作者通过一根又一根的分支,无一不显露着社会中不容置喙的权利。女子生来便要成为只会相夫教子的完美家庭主妇,平淡之中,每日反复,财米油盐,似乎已经约定俗成。在父权社会下最普通的“产物”——女人,她们理所应当地出生,然后理所应当地死去。

       即便是抛开女性主义视角去看这本书,倒也有一番别样体会。书本中提到的“肉”,其实是在隐喻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准则,那些在生活中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的人群,比起受到理解和包容,更多的是嘲讽与强迫。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强制着将其变为“正常人”,融入生活的污浊河流之中,这何尝不是一种暴力。人类的暴力,或行为、言语,就像射出的利箭,精准地钉住“异常者”的手脚,直到他们失去活力、放弃挣扎,就像是受难的耶稣,垂在寂寞的十字架上。最近网络暴力愈发猖狂,其中不乏有一些“异常者”被针对,他们有些不堪重骂地死去,有些在谩骂之下努力地昂起头活着。以一种暴力,来隐喻世界万千暴力与霸凌,或许也正是作者的另一番用意所在吧。

       胎记

       “胎记”中,在英惠身心已经濒临崩溃之际,身为艺术家的姐夫无意中得知了英惠身上的胎记,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开始劝诱英惠做他的模特,欣赏英惠的魅力,为她所着迷,这也让精神已然不太正常的英惠体会到了被人赏识、被人关怀、被人尝试理解的滋味。姐夫的这份欣赏本能成为救赎英惠的一束光,而他却跨过理智的界限,亲手玷污了她,磨灭了她最后一丝希望。理智的艺术家与疯狂的诱奸犯,仅一步之遥。他一步步窥视英惠的生活,一步步沉入其中,最终踏出了理智的门楣。而英惠臀间这块醒目的胎记就像一只眼睛,显露着一切想窥探他人生活的人的欲望。

       也许对英惠来说,姐夫便是那最后一根稻草,能渡她亦能淹没她。姐夫的眼里,英惠具备了她在丈夫眼中从未有过的女人味,我想这也是作者要给姐夫一个艺术家身份的原因之一。艺术以残缺为美、以独特为上。此时的英惠,就像一件残缺而独特的艺术品,所以姐夫理解英惠、欣赏英惠,既有一部分是发自内心,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迎合这件残缺而独特的艺术品。作者安排姐夫这样一个复杂矛盾的个体在其中,也颇有反映英惠心理挣扎状态之意。在文中,姐姐的视角曾写道:丈夫喜欢拍摄有翅膀的东西、在医院中丈夫也曾像张开双翅的鸟一样想冲出栏杆。其中这些已经显露出,姐夫内心也在纠结,他自卑敏感却对艺术有着一往无前的热情,他在艺术和现实中挣扎着,像英惠一样,他同样渴望自我自由与精神解放,这也是他能够发自内心理解英惠的重要原因。然而他和英惠的故事,终是因为那一步之遥,以悲剧结尾。


图为《素食者》的经典文段。图片来源:创作与评论(Changbi Publishers)官方脸书

图为《素食者》的经典文段。图片来源:创作与评论(Changbi Publishers)官方脸书



       树火

       “树火”的结局里,有飞鸟和熊熊燃烧的树木,这是否寓意着英惠的姐姐仁惠也将要觉醒。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但我觉得,作者已然为结局埋下了伏笔。在父权社会种种暴力的压迫之下,反抗或不反抗,前者就如同英惠一般,而后者则是姐姐仁慧乖巧顺从的写照。仁慧嫁给了搞艺术的老公,事业家庭双成功,以父权社会中价值观来要求和评价自己。这仅仅是镜面世界中的假象,当被现实无情地撞击之后,零落一地的鸡毛碎片,完美妻子面具下的仁慧还能拼凑得起来吗?她不能,但她得拼凑起来,继续生不如死地活下去。不然,世人茶余饭后的口水就足以将她淹没。姐姐心疼并理解英惠,但她全然不会像英惠这般。因为,即便生活已毫无希望,儿子始终是她心中的牵挂。

       在我设想的结局中,姐姐会带着英惠转院,而自己则会继续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即使离了婚,仍要抚养儿子,履行女人的职责。英惠的经历固然会推动她觉醒,但父权社会下固化思想给予她的使命,即使她不愿,也必须要完成,直到走完一生,这层茧都会牢牢缚着她。但英惠只是特例,不是常态。作者妙就妙在为结局留白。姐姐若不觉醒,会让读者觉得可悲,若要觉醒,则显得突破思想禁锢过于轻易,把这一难题留给读者思考,岂不妙哉。而用“熊熊燃烧的树木”来隐喻英惠,以“飞鸟”来隐喻姐姐。树木是自由的,一棵便可立天地;飞鸟也是自由的,但终要回巢。

       作者并没有单独从英惠视角来写自己,反而以大量篇幅来渲染主人公在其他人眼中,那荒诞的、怪异的模样,夹杂以英惠自身的心理描写,为英惠留着那一丝温柔。表面看上去犹如一锅大杂烩,实际上每个佐料之间都相互影响,使其能够给人以最扑鼻的香味。刨去撕裂的表皮,深入骨干,通过各个视角将英惠复杂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入木三分。形散而神不散,处处留白,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无尽想象与发挥的空间。

       整本书中作者虽处处留白,但读完之后,我最初的疑问却好像有了答案。英惠为什么要成为树?世间千千万的植物,凭什么单单是树?树木,它高大、不失力量,虽不似鸟一般轻盈,却依然自由、茂盛、生机勃勃;它又木讷、坚韧,任凭劲风吹,屹立不倒。它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不需要融入树群,在层层迷雾中,毅然地矗立在那里,坚持着真正的自己。它永远永远地留在风里,随时序换一换装,就这么从盛夏走向落叶,又从寒冬走向嫩芽,在无边的旷野中,高唱真正的自我之歌。最终,我便能总结出一句——“她不是不想活下去,只是不想像我们一样活下去。”

       路上那棵熊熊燃烧的未名树,汲取着天地的力量,隐忍地烧光所有的傲慢与偏见,质疑跟置喙,本该和常态。建议大家能阅览这部佳作!

       * 本文由韩宣网名誉记者撰写。韩宣网名誉记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与韩宣网一同分享对韩国的关注与热情。

       jane0614@korea.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