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记者团

2021.02.04

用其他语言查看这篇文章
  • 한국어
  • English
  • 日本語
  • 中文
  • العربية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 Pусский
  • Tiếng Việt
  • Indonesian
图为,《恐龙复活了》音乐剧舞台。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恐龙复活了》音乐剧舞台。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来自中国

       霸王龙母子的化石正在博物馆展出,姐姐崔娜丽带着弟弟崔高峰和朋友吴大为前来参观。就在当晚,两名小偷趁着夜色偷偷溜进博物馆,偷走了小恐龙化石。月圆之夜,恐龙化石、兵马俑、木乃伊等展品们竟然复活了!为了帮霸王龙妈妈找回孩子,三位小主人公和博物馆里的“朋友们”展开了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

       1月30日晚,家庭音乐剧《恐龙复活了》中文版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首演,并将连演至2月3日,带给大小观众无限的好奇与惊喜。我女儿从小就是“恐龙迷”, 1月31日,我和太太带她观看了此剧;通过主办方,我也采访到关于此剧的台前幕后故事。

       《恐龙复活了》韩国原版2016年首演,曾常年蝉联韩国家庭音乐剧票房榜首,不仅荣获“韩国最佳家庭音乐剧”,也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家庭音乐剧之一。这次该剧中文版由国际化专业团队打造,在原剧人物气质和精良编排基础上,根据中国观众审美对3D效果、舞美服化全面升级。

       “从四岁到十二、十三岁的观众都很喜欢,妈妈们甚至比孩子们更喜欢。”来自韩国的制作人洪本英介绍,和7岁女儿第一次观看《恐龙复活了》,看到霸王龙母亲保护孩子一起变为化石,母爱跨越时空定格为永恒瞬间,至今历历在目。作为一位母亲,洪本英决心将这部韩国排名第一的家庭音乐剧带到中国,将爱传递给每一个来看剧的孩子,“我有信心将中文版做得比韩国原版更好,舞美更宏大、舞台更生动。”

       《恐龙复活了》并不是现实主义意义上的博物馆‘展品复活’,一方面这些历史人物‘复活后’的状态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状态是有所区别的,带着一些荒诞色彩;另一方面也要给孩子们亲切感,让流传至今的历史人物告诉孩子们生命的珍贵和意义何在。导演石路表示,音乐剧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舞台强大的表现能力、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不仅能让大小观众流连忘返地走进剧场,更能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接受文化熏陶,穿越时空了解世界文明。

《恐龙复活了》音乐剧演出现场。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恐龙复活了》音乐剧演出现场。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恐龙复活了》在本土化过程中有不少调整改良,比如将韩文版中古代朝鲜将军李舜臣改为中国观众更耳熟能详的秦始皇。相比韩国原版人物形象,中文版在许多细节上也进行升级:剧中崔高峰角色的服装设计,更贴近小男孩气质;操偶师服装设计则是全黑吸光面料,面罩镂空黑色网纱,在舞台光线下完全“隐形”,让观众更身临其境地全方位感受恐龙“复活”的震撼视听。

       “作为音乐剧工作者,应该给孩子提供这样作品立意、音乐舞蹈、舞美道具服装都以很高标准完成的好作品,为孩子们种下艺术的种子。给未来的观众看好的作品是我们的责任。”音乐剧演员翟李朔天表示。在《恐龙复活了》中,他同时挑战博物馆馆长郭果达和“黑夜独行者”盗贼头目两个颇具反差的角色。两个角色出场次数虽然不多,却都引领可圈可点的盛大歌舞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剧中最触动我的地方是最后离开博物馆那一幕,在如梦如幻的夜晚,孩子们结识了一群知交好友,尽管每个月圆之夜才能见面,仍然是一趟奇妙的心灵旅程。”剧中崔娜丽饰演者周文嘉表示,《恐龙复活了》流淌着温暖与治愈的剧情和积极阳光正能量的角色,也带给演员们内心很大的触动,

       舞台上的恐龙也各有玄机,“每只恐龙呼吸方式、走路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群舞申帅透露,酷炫的史前巨兽们都很有分量,操作这些人偶对演员身体机能要求不低,前期排练中演员们进行了大量核心、腿部、腰部、手臂的力量训练。

《恐龙复活了》音乐剧剧照。图片来源:瑙音文化

《恐龙复活了》音乐剧剧照。图片来源:音乐剧出品公司瑙音文化


       历经两年的精心筹备,精心打造的逼真博物馆场景、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空降舞台的八只巨型恐龙、精彩绝伦的歌舞场景,让现场欢呼掌声不断。我太太、女儿都对此剧赞不绝口,演出结束后还在讨论剧情,感叹华丽的舞美、演员的精湛表演;我女儿还说演出太短、没看够。在中国社交媒体微博上,收看此剧的一些观众也纷纷发文,给予很高评价。

       眼下,中、韩两国即将迎来最重要的春节,中国学生已经放假,上海的观众快来“博物馆”,体验最值得全家一起观赏的音乐剧吧!最后也祝愿更多有识之士继续努力,把更多韩国好作品带给中国观众,加油!

       *本文由韩宣网名誉记者撰写。韩宣网名誉记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与韩宣网一同分享对韩国的关注与热情。

       lvzhen@korea.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