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记者团

2020.11.25

用其他语言查看这篇文章
  • 한국어
  • English
  • 日本語
  • 中文
  • العربية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 Pусский
  • Tiếng Việt
  • Indonesian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来自中国

       每年11月,韩国首尔举办“越冬辛奇文化节”,几千人腌制辛奇的场面让人叹为观止!说起辛奇的产生,是因为在古代和上世纪早些年,漫长的冬天、时令蔬菜稀缺,为了吃到蔬菜,每年立冬后11月底到12月初、韩国的家家户户都腌制大量越冬辛奇(每家腌几十至上百棵),再把腌好的辛奇放入瓷缸埋在地下,以保持温度与辛奇的味道,这样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季。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物流发达,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上市,辛奇还是成为韩国人必不可少的餐桌食品流传到今天,“越冬辛奇”更是发展成一种文化,于2013年12月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4年11月14日,首尔举办

2014年11月14日,首尔市举办"2014越冬辛奇文化节"。图片来源:韩宣网DB


       除了韩国,在中国东北等朝鲜族聚集地方也有腌制越冬辛奇的风俗,而且还传给了汉族邻居,我家就是这样。我的老家是东北一个小镇,从小、我家就和朝鲜族邻居一样做辛奇,我们叫做“辣白菜”。作法与韩国的基本一致,但配料有所不同:地域关系,东北当时没有虾酱、鱼露,也没有韩国人常放的水芹菜,所以我们用韭菜代替。如今,物流发达、在中国也能买到对于辛奇味道非常重要的虾酱、鱼露,所以现在我们做辛奇也都放这些调料。


       上周末我家制作辛奇,我边做边拍,现在就把方法分享给大家。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主料:大白菜2棵
       配料:白萝卜1个,水芹菜1小把(没有的也可以用韭菜代替),生姜1块,大蒜1头,苹果1个,梨1个,洋葱1个(苹果、梨和洋葱没有可不放,前面的不可缺少)。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调料:糯米粉5小勺,辣椒粉适量,虾酱、鱼露适量,盐、糖适量(辣椒粉、虾酱、鱼露等可直接网购,有的卖家还送糯米粉)。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制作步骤:
       1. 收拾白菜。将白菜去掉老叶、根,把白菜顶部切开。切时不能把刀完全伸进白菜,只切开根部一小块、再用手把剩下部分掰成两半(手撕白菜,味道比刀切更容易入味);接着再用刀在根部各自切两半、用手掰开,这样一棵白菜共分成四块。
       2. 腌渍白菜。在大容器加入水、盐、搅拌成盐水,把白菜在浸一下(盐水要均匀的渗进白菜);再逐层往白菜帮上抹些盐后,放到盐水里浸泡。白菜要一棵棵摞起,最好上面放重物压上。几小时后、把变软的白菜捞出、控干水。可以尝下菜叶,太咸的话可以用清水洗下、控干。
       3. 处理配料。萝卜洗净、去皮后切成细萝卜丝、挤去水分,水芹菜洗净、切成3厘米长段。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4. 做糯米糊。糯米粉放在冷水搅开,然后用小锅熬。注意边熬边搅拌、以免糊锅。糯米糊起泡了把火关小,继续熬一会儿关火、放凉。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5. 作调料。将大蒜、姜、洋葱、苹果、梨用料理机打碎后加入放凉的糯米糊,再加适量辣椒粉、虾酱、鱼露、白砂糖,充分搅拌均匀;最后加萝卜丝、水芹菜、拌好放置30分钟。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6. 调料装进白菜。左手拿起白菜、根部朝下,从最外边叶子开始,把调料均匀地抹在叶子内侧,白菜帮根部要多抹点儿,这样容易入味。都抹好后,用最外面叶子把白菜包起来,防止材料漏出。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韩宣网名誉记者赵亚东 摄


       7. 装辛奇。每个白菜都装好配料、放在密封容器里,再放进冰箱(想加快发酵的话,可以先在常温下放一天再放冰箱)。

       8. 特别提醒。发酵的辛奇很酸、一些人无法接受,建议可以每次少做、直接放进冰箱;为避免辛奇味道出来,建议使用密封性好的乐扣保鲜盒。


       大约一天后,大功告成、辛奇就做好了!既可以拿出来直接吃,也可以用做各种辛奇料理,比如辛奇火锅、辛奇汤、辛奇饼等等。


       辛奇属于发酵食品,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据说韩国人当年不得SARS、也与辛奇能够杀菌有关。怎么样,赶紧按我的步骤方法、自己动手尝试下制作辛奇吧,加油!


       *本文由韩宣网名誉记者撰写。韩宣网名誉记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与韩宣网一同分享对韩国的关注与热情。

       lvzhen@korea.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