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在仁川市江华郡江华邑龙井里,韩国战争烈士纪念公园,参加“非军事区和平之路”记者行的外媒记者们正在听取相关解说。韩宣网记者金惠麟 摄
韩宣网江华岛5月12日电(记者金惠麟)4月27日上午9时30分左右,来自美国、日本、英国、中国、法国5个国家的7名外媒特派记者聚集在仁川市江华郡韩国战争烈士纪念公园。他们将参加今年的“非军事区(DMZ)和平之路”记者行。
“非军事区和平之路”在2019年4月27日,韩朝首脑会晤举行一周年之际首次举行。目前,与非军事区接壤的韩国10个地方自治团体正在运营11个相关主题路线。当天,韩宣网也随记者们参观了此行主要路线。
江华岛位于韩国西北端,距离首尔60多公里,开车需要1小时30分钟左右。北部海岸线是休战线的南方界线。这里紧邻大海,近靠首尔,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军事要塞。
1953年7月27日签署的《朝鲜停战协定》中称,以军事分界线(MDL)为准,韩朝各设两公里缓冲地带作为非军事区。通常非军事区以铁栅栏为界,在韩朝领土内所设。虽然江华岛不是陆地,但属于“非军事区和平之路”,是因为该地区紧挨着水上非军事区。
这里是汉江河口停战协定保障的中立水域。从坡州市到江华郡长达67公里的水路向北与朝鲜接壤。《朝鲜停战协定》中,允许民间船舶在该区间运行,但至今双方为避免发生武力冲突,都未曾使用。据海军陆战队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对该地区的管理与陆上非军事区相同。
在江华和平瞭望台看到的风景,对面便是朝鲜。韩宣网记者金惠麟 摄
在此次江华岛和平之旅的第一站——韩国战争烈士纪念公园入口,武装部队军人模型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走过再现两侧哨所的区间,右侧布满了铁丝网。左侧则展示着韩国战争当时的照片,按时间顺序向人们描述着战争。
上午10点左右,记者所乘大巴停在两寺面铁山里村口。在守卫民用管制地带(Civilian Control Zone)入口的哨所,海军陆战队相关人士登上大巴,依次检查了外媒记者的身份证。
海岸铁栅栏附近的道路因安全问题无法拍照。记者们身穿发放的黄色荧光背心和望远镜后,前往在边境地区墩台(用土或石头堆砌的朝鲜时代防御设施)。
爬上墩台石壁,就能看到隔岸的朝鲜三达里一带风光。虽然当天因雾霾并不是很清晰,但远处还能看到开城松岳山。外媒记者们纷纷拿出望远镜,向朝鲜方向望去。镜头的另一边,朝鲜那头也是一片春意盎然。虽然这里距离朝鲜仅仅距离2.3公里,但对面却是无法企及的地区。
图为位于江华郡两寺面铁山里的江华和平瞭望台。这里为江华岛最北端,海拔118米,可清楚地看到朝鲜。韩宣网记者金惠麟 摄
下午1点左右,记者们到达江华和平瞭望台。登上通体为落地窗的三楼,出现了一片开阔的风景。记者们在这里听取了江华岛的简要历史,对于瞭望台外朝鲜村庄的讲解,并观看了相关影像。
影像旁白中称,背井离乡的人们为能近距离地看到北方的朝鲜土地,有时会来到这里。
下午3点左右,记者们前往当天旅行的最后一站——乔桐岛大龙市场。乔桐岛位于江华岛西北侧,是隔着大海与朝鲜黄海道延白郡遥海相望的岛屿。战争爆发后,难民们为了生计在这里摆摊,这也成为大龙市场的开始。
参加“非军事区和平之路”记者行的外媒记者们正在采访当地居民。图片来源:江华郡
乔桐岛当地一位居民表示,战争爆发后,有3万多人来到这里,但因为没有地方睡觉,所以这里处处是家。有空房的居民会腾出房间,如果没有房间,就会腾出牛棚,安排避难的人们居住。
19岁乘坐木船独自来到韩国的第一代失乡民崔奉烈(音)表示,现在无论是来到这里避难后定居的人,还是土生土长的人,致死都愿把这里当做故乡。
法国国际广播集团(RFI)记者尼古拉斯·罗卡(Nicolas Rocca)表示,现居住在韩国的脱北者人数,与曾住在这个小岛的居民人数差不多,令人感到惊讶。这是我不曾知道的历史的一部分,也令我感动。
结束此行之后,记者们于下午4时左右离开了乔桐岛。作为没有接触过战争的一代,这一天切身感受到了以前只通过书本学习的韩国战争和韩朝分裂的现实。
“非军事区和平之路”路经江华战争博物馆、韩国战争烈士纪念公园、江华和平瞭望台和大龙市场等地,旅游路线约63公里。今年每周四、五、六、日开放,将运营至11月30日。有意参加的人可在“非军事区和平之路”官方网站(https://www.durunubi.kr/dmz-main.do)进行预约。参加费用为每人1万韩元。图片来源:“非军事区和平之路”官方网站截图
kimhyelin211@korea.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