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宣网记者朴大珍 摄
韩宣网水原10月27日电(记者Charles Audouin)“我种的水稻什么时候长这么大了?”
10月22日上午,在京畿道水原市国立农业博物馆的户外水田,晴朗的秋日天空下这里正举行割水稻体验活动。来自水原市九云小学的学生们看着在春天亲手种植的水稻茁壮成长,发出阵阵感叹。
随后,体验割水稻活动正式开始。因为一周前的雨水,孩子们在泥泞的稻田里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拿起了镰刀。虽然刚开始并不熟练,但随着反复使用镰刀,割水稻的手法也逐渐娴熟。孩子们感受着每粒稻谷里农民们所洒下的辛勤汗水,同时感受着收获的喜悦。
一位名叫魚俊瑞的学生表示,割水稻比想象中难,所以在过程中需要一些技巧。体验收割水稻后,感受到了农活的艰辛与不易,觉得以后不能再浪费粮食了。
正在这时,割水稻的田埂上响起了欢快的曲调。被指定为忠清南道非物质遗产的“洪城结城农谣”游行和庭院民俗游戏同时展开。“结成农谣”是从史前时代开始延续至今的农乐和野歌曲调。这是忠清南道洪城郡结成面地区的农民在插秧、锄草和脱粒时唱的劳动歌谣。
魚俊瑞表示,边唱农谣边割水稻,干起活来也有了力气。如果不出声只闷头割水稻,可能反而会更累。
10月22日,在京畿道水原市国立农业博物馆的户外水田一带举行的割水稻体验活动中,一位来自水原市九云小学的学生正在用簸箕筛谷子里的杂质。图片来源:国立农业博物馆
当天,学生们还学习了以传统方式为谷子脱粒。包括把稻捆放进脱粒机里抖谷粒、用木磨为谷物除壳、用簸箕筛杂质等,亲身体验了传统水稻收获的过程。
国立农业博物馆馆长吴京泰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体验,孩子和大人都能对农业有进一步的认识,今后还将继续举行割水稻及更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
2022年12月,国立农业博物馆在水原市劝善区西屯洞开馆。西屯洞是正祖大王在1799年为振兴农业而建造的人工湖“祝万堤”所在的地方。
博物馆通过农业相关文物的收集、管理、教育、体验和学术活动等,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与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交流展也正在筹备之中。
10月22日,访问京畿道水原市国立农业博物馆的小朋友们。韩宣网记者李廷佑 摄
caudouin@korea.kr